李冬雪 发表于 2021-5-9 09:35:19

幼小衔接靠报班能解决问题吗

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政策近日发布,新一拨“准小学生”即将迈入校门。然而,幼小衔接这个特殊阶段也让不少家长犯起了愁:是不是该让孩子提前学点儿拼音,或者入学前学完20以内加减法,要不干脆给孩子报个幼小衔接班全学了得了。幼小衔接真的是靠报班就能解决问题吗?

问题1

大班孩子有必要退园转报幼小衔接班吗?

按照教育部门规定,越来越多的幼儿园杜绝“小学化”,不教授小学课程内容,不布置读写算家庭作业。但有家长认为,如果不提前学习小学知识,孩子在一年级可能跟不上老师教学进度,为此,不少家长会在孩子上大班的时候退园,转报社会上的幼小衔接班,提前学习小学一年级课程内容。这种做法究竟有没有必要呢?

学前阶段没必要“拔苗助长”

丰台一幼园长 朱继文

一年一度的招生季到来,入园、入学问题牵动着家长们的心。近来,我们幼儿园总能接到家长们的咨询电话,其中不少是关于幼小衔接的内容。比如,要不要让孩子去上幼小衔接班、到什么地方去上幼小衔接班、不上幼小衔接班的话孩子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家长们的言谈话语中透着一股焦虑劲儿。

从实践来看,学前阶段提前学习小学课程内容,会违背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和认识发展特点。为此,教育部在2011年便下发了《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和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至今,很多幼儿园已杜绝了“小学化”倾向。但也正因为如此,有些家长开始不淡定,因为他们听到了很多社会培训机构的宣传,生怕自己孩子不提前学拼音、加减法,上一年级后跟不上老师讲课节奏,导致孩子缺乏自信,甚至厌学。

到底是应该继续上幼儿园大班呢,还是应该退园转报社会上的幼小衔接班呢?这个问题需要从不同方面来考虑。

首先,提前教育使孩子无法跟着自己的心灵去行动,年幼的他们被无数的要求和学习任务左右着,评价指标是“听话和完成任务”,衡量标准是“学会了”。在这样的思路下,孩子不能成为主动的学习者、有效的学习者、创新的学习者,只能成为成人的附属品。

其次,童年是个体生长和发展过程中特有的阶段,此阶段是为终身发展做准备。成年人应敬畏和尊重儿童认识世界和探索世界的方式方法,采取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征的教育方式让儿童获取有益经验。

第三,现在媒体发达,学习途径颇多,很多家长的教育理念来自网络碎片化的学习资料,容易形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育儿观。比如,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提前学习小学知识,上一年级后便可以学得自信,殊不知超越儿童规律的知识更会让孩子对学习充满反感,导致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可能导致“三年级断层”现象。

其实,幼小衔接问题既是家长关注的焦点,也是我们幼儿园工作的重点,家长们没必要过分担心,尤其没必要在学前阶段“拔苗助长”。当然,我们反对“小学化”,并不是提倡小学前“零准备”,倾听能力、专注力、生活习惯、自我规划等准备对儿童来讲至关重要。举例来说,当孩子升入大班后,我们幼儿园会组织这些孩子开展“了解小学”主题活动,包括参观小学、手绘小学、设计我心目中的小学、到附近的小学听一节课、体验小学课间10分钟、收拾整理小书包等等丰富多采的活动,帮助孩子提前适应上小学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据我们所知,孩子进入小学后,小学老师会遵循零起点教学原则,照顾班里所有孩子的学习情况。

从教育学角度讲,幼儿园重在培养孩子的心理适应、情绪情感以及长远发展的能力,让幼小衔接浸润无痕。为实现这个目标,幼儿园会在三年内通过游戏的方式,培养孩子的听分辨、听广度、听记忆、视分辨、视追踪、视记忆、视听统合等能力,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并不是参加一个短期的幼小衔接班就能完成的。与外化看得见的知识或技能相比,内化了的良好学习品质才是更重要的。

问题2

早上学或者晚上学好不好?

尽管每年的入学政策都会明确说明孩子应该在几岁上学,但总有家长会被早上学或者晚上学的问题困扰。想让孩子早上学的家长觉得早一年差不了太多,同时可以解决家里没人看护的问题;想让孩子晚上学的家长认为孩子思想幼稚、情商不如同龄人,不如晚一年再开启小学阶段学习。那到底几岁上学好呢?

适龄入学才是正确的选择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 宿慧

每年招生季,都有家长提出希望孩子早上学或者晚上学的问题,究竟什么年龄上学好,我们来分析一下。

有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希望孩子早点上学,这样,就能比别人早一点起跑,但这种做法对于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从医学角度看,五六岁的小孩心智发展差别很大,他们的注意力、自制力、交往能力,甚至小肌肉群发育都存在着极大的差距。我带过很多届一年级新生,开学一段时间后,有些孩子很快就能适应学校生活,各方面表现突出,这些孩子往往是同龄人中月份稍大的,他们自理能力强,善于倾听、会沟通。有的孩子这方面的能力稍弱,他们多属于同龄人月份偏小的孩子,常是班里的“小尾巴”。如果过早上学,孩子可能因为不自信丧失学习动力,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进而影响孩子个性发展。六岁之前是孩子行为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心智成熟的关键期,研究表明,男生的发育会比女生慢,因此,男孩更不要提早入学。

还有一部分家长,特别是一些男孩子的家长希望孩子晚上学,家长们的心情可以理解,毕竟,男孩在生活自理、心智成熟等方面普遍要晚于女孩的发展。但是,我们不仅要关注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还要关注孩子的身体发育。有的男孩晚一年上学,个头较高,在和同伴交往时,也会产生难以和谐相处等一系列问题。

其实,家长不必焦虑孩子是否应该早上学或者晚上学的问题。入学的条件很简单,就是身体协调、喜欢运动、懂得交往以及会自我管理、控制情绪等。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与人交往能力、运动能力、自我管理能力、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与学习能力是一致的。到了小学懂得倾听与交流,这才是迈向学习的重要一步。孩子的零起点学习也并不可怕,学前培养好习惯比学习知识更重要。这种习惯主要是孩子的自我管理习惯,涉及对自己物品的管理、对时间有概念、对情绪的管理、能否尊重他人等等。老师们都知道,教会学生知识并不难,如果没有良好的配套习惯,孩子后续的发展就会动力不足。

就拿我们学校来说,在一年级新生入学阶段,老师会充分尊重孩子存在的各种差异,从零起点教起,把重点工作放在“适应”二字上,让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从“小朋友”到“小学生”角色的转化。在我们看来,知识的准备不是重点,主要是意识的准备、能力的准备、意志品质的准备。低年级是养成教育培养的关键期,所以,我们把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作为一年级的核心内容,通过细致入微的指导和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谣形式,开启学生儒雅举止的第一步,帮助“在路上”的学生不断前行。

至于孩子究竟应该几岁上学,我国《义务教育法》有明确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在此,我建议家长们最好按照国家规定,遵循科学规律,让孩子按部就班地入学。

问题3

学校怎样设置入学适应期?

教育部近日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一年级上学期要设置入学适应期,改革一年级教育教学方式,在班级环境、作息安排等方面与幼儿园相衔接。今秋,新一批“小豆包”入校后,学校怎样帮他们适应新一阶段的学习和生活?

适应期让幼小衔接从“陡坡”变“缓坡”

史家教育集团一年级教师 翟玉红

孩子从幼儿园升入小学,步入了一个全新的环境,为了帮助他们顺利进行幼小衔接,按照教育部要求,我们教育集团把小学一年级上学期设置为入学适应期,孩子们在这段时间的过渡将从“陡坡”变为“缓坡”。

首先,校园、教室会布置得有意境。环境对于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校园里绿茵茵的草坪,槐树下、花坛边的小座椅,操场旁的游乐设施,会让校园充满童真童趣;教室窗台上的花草、鱼缸里的小金鱼,壁报上孩子们的笑脸照片,和蔼可亲的老师,友好相处的同伴会让教室充满家的温暖。刚刚离开幼儿园的孩子们,看到这些布置,会把校园当成乐园、家园,减少心理反差,对上学产生强烈的期望感。

第二,教师教育教学方式会有情境。对于刚步入小学校门的“小豆包”们来说,开学之初的这段时间是良好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比如,学校创编了“韵化儿歌”“小童谣”,让学生“曲”不离口,边说边做,潜移默化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在教学中,学校会创设真实的、有趣的、拟人化的学习环境,启发学生的好奇心。比如,在拼音教学中,老师会让学生用身体摆出一些容易混淆的拼音字母,活跃课堂气氛,使原本枯燥的拼音教学变得有趣。在识字教学中,老师会穿插“小小邮递员”“火眼金睛”“摘果子”“猜字谜”等游戏,让学生在玩儿中认读生字、辨析字形、了解字义。

第三,教师对待学生会有平和的心境。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老师不会生硬地用统一标准要求每个孩子,而是“心平气和”地看待他们的差异,善于发现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适时把他们学习的热情放大、点燃,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提供个性化指导。亲其师,信其道,渐渐地,学生就会爱上学习、爱上学校。

第四,学校要求家长多与老师沟通。和新入学的“小豆包”们一样,家长们最初也很焦虑,如果控制不好情绪,难免影响孩子。所以,学校会建议家长多与老师交流,密切配合学校教育。同时,指导家长做好后勤保障,培养孩子养成规律作息的好习惯,保证孩子的睡眠时间,并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等。家校共育,凝聚家校合力,营造一个和谐的成长环境,有助于“小豆包”们快乐成长。

按照教育部要求,国家将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调整一年级课程安排,合理安排内容梯度,减缓教学进度。一旦方案确定,我们教育集团会严格遵循。

总之,在入学适应期内,学校会以学生为本,把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等方面有机融合、渗透,从而令幼小衔接的“陡坡”变成“缓坡”,让孩子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适应学校、平稳过渡,让校园成为孩子愉快学习、生活的乐园。

问题4

寄宿制学校招什么样的学生?

无论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都存在寄宿制。一些家长认为,如果能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由老师管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自己就可以省心了,但不知寄宿制学校在招生方面有什么要求?

并非所有孩子都适合寄宿教育

北京小学校长 李明新

我们学校自1949年建校就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后来有一段时间取消,1995年,这项制度重新恢复。多年来,学校对住校生实行食、宿、学一体化服务和管理,以“生活自理、学习自主、行为自律、健康自强”作为寄宿教育的宗旨,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自主的学习能力,以及自觉遵守秩序的公德意识和刻苦锻炼、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

在按照国家课程管理要求开设课程的同时,我们学校开设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其中,按不同年级开设的四季课程、传统文化经典诵读,以及生活、心理、交往、健身、动手实践等寄宿教育课程都是特色课程。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我们学校组织了几十种兴趣小组活动,涉及科技、艺术、体育、语言、实践等多个类别,并有金帆舞蹈团、金帆合唱团、体育专业队等专业性较强的社团活动,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应该说,寄宿教育锻炼了学生的自理自立能力,扩大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律品质,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作为一名在寄宿制学校工作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寄宿这种教育方式,并不适合所有的孩子。

时代在发展,寄宿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从当下的教育理念来看,寄宿的内涵不是“寄养”,而是“教养”,所以,不能把寄宿教育简单理解为家里没人看护孩子而选择住校。家长不要因为自己忙于工作,就推卸自己作为家长的监护、教育责任,盲目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家长更不要为了图自己轻松,就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非让孩子上寄宿制学校不可。

事实上,属于下列情形的孩子是不适合上寄宿制学校的。有的孩子在幼儿时代没有养成基本的良好生活与交往习惯,或者患有较为严重的疾病,如心脏病、自闭症、多动症、哮喘、心理障碍等,就很难与寄宿制学校的管理与教育对接,这样的学生还是走读为好。有的孩子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喜欢做危险游戏,性格执拗,不服从管理,也不适合上寄宿制学校。此外,如果孩子的身心健康存在一定问题,就需要家长格外精心呵护,不宜送到寄宿制学校。还有一些孩子来自特殊家庭,他们放学后特别渴望亲人的陪伴,这种情况下家长也不应该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

无论寄宿还是不寄宿,家长都不能推脱对孩子的监护、关爱与教育。如果确定需要选择寄宿制学校,家长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不要盲目决策。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幼小衔接靠报班能解决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