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行动”如何让青少年远离眼镜
“今天带孩子去了眼科,确认得了50度近视,心累,医生说随着身体发育度数也会增长,近视不可逆了,戴眼镜是个早晚的问题。”近日,有网友这样发微博感慨。眼下,不少中小学生家长都在为孩子近视度数一天天增长而揪心。
如何合理平衡青少年学生学业和身体健康发展?面对身边数量越来越多、越发年轻化的“小眼镜”,社会各界该如何合力并举,科学防“近”,让孩子们的一双双明眸重焕希望之光?5月11日,记者从教育部新闻通气会上了解到,为切实推进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教育部等十五部门于近日联合印发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聚焦近视防控的关键领域、核心要素和关键环节,联合开展多个专项行动。
家校社协同推进,实现“一增一减一保障”
“2017年、2018年近视率为零,2019年为0.4%,2020年又实现清零”,三个“0”,是居于大西南边陲的一所乡村寄宿制学校交出的防“近”答卷。
“学校为每名学生都配备了一个小板凳,只要有适合在室外上的课,就会把课堂搬到校园里的大树下或操场上,让学生们在大自然中探究学习。一天下来,学生的室外活动时间至少有3个小时。”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湾塘小学相关负责人介绍。湾塘小学的做法正是“一增一减一保障”防“近”措施落实的范例。
陕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刘宝平分析青少年防“近”工作难点时指出:“目前部分学生、家长、学校对近视眼的危害认识还很不足。孩子近视了,不少家长认为配副眼镜即可。虽然我们也对中小学减负工作提出相应要求,但在具体实施中,有部分学校仍然片面追求升学率,部分学校用语文、数学、外语等主课挤占体育课、户外活动时间;家长中普遍存在追求分数、盲目跟风为孩子报班现象,加重了学生校外课业负担。此外,对儿童青少年电子产品使用监管不严,致使孩子过早使用手机,一直盯屏追剧、打游戏等现象也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记者注意到,“光明行动”计划围绕“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强化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科学规范使用电子产品”实施专项行动,引导家庭配合学校切实减轻孩子学业负担,不盲目参加课外培训、跟风报班,根据孩子兴趣爱好合理选择;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指导各地落实《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确保手机有限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方案》的核心,就是‘一增一减一保障’。‘增’就是要增加学生的体育课、体育锻炼,特别是户外活动的时间,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和强度;‘减’就是要减轻不必要的课业负担,包括校内课业负担和校外辅导负担;‘保障’既包括照明环境的改善和近视矫正、技术指导方面的保障,同时也包括‘一增’‘一减’,在制度设计、具体行动上真正能够做到确保。”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说,“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儿童青少年的近视比例较2019年有所上升,在这一年学生的课业负担可能减少了,但是体育锻炼、户外活动时间也缩短了,电子产品的使用明显提升,进一步凸显了对儿童青少年健康生活方式、科学用眼、护眼知识普及方面还存在明显短板。所以,这些问题仍要认真总结经验,融入下一步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中去。”
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学生外部视觉环境
“学习时,阅读和书写的环境非常重要。环境的采光照明要科学,学习场所要保证充足的光照亮度。小学低年级段的阅读材料应以大字体图文为主,小学高年级段的阅读材料字体不宜过小。光线不足时,应通过台灯辅助进行双光源照明,台灯应摆放在写字手的对侧前方,避免眩光。”在教育部委托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温州医科大学研制的《学前、小学、中学等不同学段近视防控指引》中,明确提出了改善视觉环境的要求。
为学生打造良好用眼环境对于防“近”的作用不言而喻。《方案》将“改善学生视觉环境”也列为行动内容之一,指导各地改善教学设施和条件,落实教室、宿舍、图书馆(阅览室)等采光和照明要求,鼓励采购符合标准的可调节课桌椅、坐姿矫正器。
据悉,近年来国内多地加大投入力度,大力提升、改善青少年学生视光环境。2019、2020年,陕西全省累计投入资金88.87亿元,用于改善各校办学条件,保障教室、宿舍、图书馆的采光照明、桌椅配备等符合国家标准。广州市市级财政投入3.1亿元重点用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民办学校解决教室灯管数量不足、灯管老化、未设置灯罩等问题,以及全市中小学校普通教室照明设备改造,截至5月已完成1297所学校3万余间教室的照明优化改造。
在教育部2021年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重点工作中,下一步除将严格按照普通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落实相关场所采光和照明要求之外,每年还将对校外培训机构教室采光照明、课桌椅配备、电子产品等达标情况开展全覆盖专项检查,确保教材、试卷等用品百分百达标。
增强专业力量,提高眼健康服务保障能力
提升近视专业指导和矫正质量是“光明行动”的另一大亮点。《方案》提出,要发挥医院专业优势,不断提高眼健康服务能力。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科研力量,开展近视防控科研攻关,加强防治近视科研成果与技术的应用。
记者了解到,教育部近年来强化学科专业和队伍建设,支持21所高校开设眼视光医学专业,37所高校开设眼视光学专业,86所高校开设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在高职学校设置眼视光技术、健康管理等专业点645个,中职学校设置眼视光与配镜、营养与保健等专业点。
“在促进科研攻坚方面,依托温州医科大学建立近视防控与诊治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眼视光行业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深入研究疫情对中小学生视力影响;建立世界首个万人高度近视队列,完成全外显子组测序,为高度近视基因组学研究奠定基础。此外,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设立‘学校、家庭、个人综合防控中小学生近视的体育锻炼路径研究’等40余项视力健康管理相关课题,支持高校加强视力健康多学科交叉研究。同时,眼视光学和视觉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也在大力推进。”教育部体卫艺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2021年,教育部多项举措立足于提升近视防控的专业性、针对性。例如,开展儿童青少年沐浴阳光近视干预效果评价研究等,鼓励有条件的眼科医疗机构、科研院所积极开展近视防治基础研究与适宜技术应用研究;加强现有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建设,按照标准和要求强化人员和设备配备;支持鼓励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技术和产品创新研发等。
“广州市出台加强学校卫生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卫生室(保健室)规范化建设工作指引,统筹推进中小学校医配备工作。全市中小学校100%配备‘1+N’校园医疗保障组,即1名卫生健康副校长、按学生数配备N名校医,进一步筑牢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防线,为学生视力防控提供技术支撑。截至2021年5月,广州市1564所中小学校共配备校医2415人,全部达到每600人配备1名校医标准。”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陈敏生说。
据教育部体卫艺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教育部将凝聚各方合力狠抓落实,努力做到学生抓自律、学校抓管理、家长抓监控、社会抓干预、技术抓支撑,持续推进解决“小眼镜”问题。(本报记者 周世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