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雪 发表于 2021-5-16 17:04:13

家庭不是孩子的“第二学校”

在5月11日举办的“科技助力,以爱赋能——家庭教育开启新征程研讨会”上,教育学界、业界专家共同探讨家庭教育中的相关问题,为当代家庭提供解决教育难题的新思路。会上,多名专家学者指出,“鸡娃”式家庭教育不可取,家庭教育不应该学校化、知识化。同时,专家们都强调了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亲子陪伴以及让孩子获得自信心的重要性。

当下,“鸡娃”“内卷”已成为讨论教育问题时绕不开的几个词。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学术委员会顾问朱永新认为,“鸡娃”的背后是家庭教育学校化,对孩子的成长不利。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教育部家庭教育指导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首师大特聘教授孙云晓也指出,现在的家庭教育、家校合作存在一个很大的偏差,即家庭教育学校化、家庭教育知识化。

家庭不是孩子的“第二学校”,家庭教育的本质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正确的人生观、健康的人格,发展孩子的个性特长,为孩子一生的幸福打下坚实的根基。笔者认为,良好的家庭教育应当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把培养孩子的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作为首要目标。孙云晓认为,家庭是生活的组织,生活是教育的源泉。家校合作不应只有知识教育,还可以有很多积极的方面,比如追求立德树人,追求五育并举等。家庭是以生活为依托的,家庭教育的本质是生活教育。

家庭不同于学校,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孩子拥有“好思想”,这是孩子将来的立身之本;要教育孩子遵纪守法、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热爱劳动,让孩子拥有“好行为”,这是孩子将来的做人之基;同时,要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思维习惯等,让孩子拥有“好习惯”,这是孩子将来事业成功的法码。

二是促进孩子发展个性特长。对孩子学业期望过高,是家长焦虑重重、把孩子变成“鸡娃”的主要原因。日常生活中,许多家长要么拿自己的经验激励孩子,要么盲目攀比“别人家的孩子”,希望其成为人中龙凤。过高的期望值,不但加重了孩子的学习负担,也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

由于先天秉赋和外部环境不同,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考上北大、清华,更不是所有孩子都能成为科学家、顶尖人才。只要进行科学的教育和引导,大部分智力正常的儿童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特长。因此,家长要理性设置对孩子的学业期望值,鼓励孩子充分发挥自身特长。

三是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的家长总想着比赛、竞争、超越,总想着让孩子赢,却很少教孩子坦然面对失败。殊不知,心理素质过硬,孩子才能赢得美好的未来。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家长要教会孩子正确认识输赢,坦然面对考试失利和生活中的挫折。

不可否认,孩子考出漂亮的成绩,升入理想的大学,这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成果,但不是家庭教育的全部。分数不是“好教育”的唯一评判标准,家庭也不是孩子的“第二学校”,家长如果不能对此有正确的认知,家庭教育会离“好教育”越来越远,甚至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家庭不是孩子的“第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