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查看: 1259555|回复: 0

首届“中国新闻学”教材建设高峰论坛在复旦举办

[复制链接]

2212

主题

2213

帖子

853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531
发表于 2021-7-14 15: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冬雪 2021-7-14 15:17:52 1259555 0 显示全部楼层
7月10日,由教育部教材局主办,高校新闻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承办的首届“中国新闻学”教材建设高峰论坛在复旦大学召开。中国新闻人才该如何培养?此次会议提出,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立足新时代、扎根中国大地,加快“中国新闻学”教材建设。

国务院新闻与传播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唐绪军在报告中提出,新闻学教材评价的意识形态是第一重要性问题。他认为:新闻学是具体的,要能够在教材中提出适应我们国家的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的理论体系。

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林如鹏就二十年来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材出版的现状特点和基本走向进行了发言。他指出了现阶段新闻传播学类教材建设的几个问题:一是缺乏现实针对性;二是缺乏时代性;三是缺乏跨学科教材;四是缺乏全球化和中国化的教材;五是缺乏案例分析;六是缺乏线上线下互动。他提出,推出具有全球视野、中国特色的专业教材,推出具有时代性且门类齐全的专业教材,需要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昌凤针对跨学科时代的新闻传播教材建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跨学科思维,特别是计算化思维已经渗入所有学科。在此背景下,讨论新闻传播要有一种跨学科的思维模式。她提出,新闻学领域在坚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同时要具备新的理论视野,要更新跨媒介叙事所需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她指出,从教材到育人的研究过程需从能力培养角度倒过来思考教材建设。在计算时代,应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新闻传播人才。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周勇从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调研报告出发,指出,当前传播人才培养和业界需求差距扩大、专业对口率不断降低。调研同时发现,一方面国内外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发展方向、模式日益接近;另一方面差异也不断凸显,海外院校更重视技能训练,国内院校则兼顾技能培训和学术研究。对此,他指出,目前院校新闻课程设置更多是“姿态性融合”,而我们应该追求“灵魂性融合”,即以互联网作为底层架构,结构性地改变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他认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发生了转变,教材体系也必须有所转变。

专家一致认为,“中国新闻学”教材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是落实教材建设国家事权的重要举措,不仅有助于探索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而且能够积极推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新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教材基地顾问委员会委员罗以澄认为,“中国新闻学”教材建设要注意政治话语与专业话语的平衡,要凸显经典与创新概念的并存,要处理好“一枝独秀”与“百花齐放”的关系。教材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刘海贵提出,“中国新闻学”教材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新闻学界传承“教材精神”,力争在3至5年内构建较为完善的“中国新闻学”教材体系。

廊坊新闻网www.lfnews.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