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宫毯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周子华:经纬线上编出“格律诗” ...

2024-7-18 09:11| 发布者: 刘杰| 查看: 213125| 评论: 0|来自: 廊坊都市报

本报记者 张泰源

宫毯,又称“官坊毯”,自元代起就成为皇宫的御用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因其用料讲究、编织手法精湛细腻、图案丰富对称,列为“燕京八绝”之一,被誉为“经纬线上的格律诗”。

今年57岁的周子华是省级非遗项目宫毯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文安县孙氏镇五村的华盛地毯有限公司,只见周子华与匠人们一起制作宫毯,透过纵横交错的经纬线,宫毯的宫廷气派和格律之美尽显。

三代接力 坚守宫毯手工技艺

宫毯制作精良,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社会价值。“以前,我国的宫毯大多用于出口。上世纪80年代,宫毯行业进入全盛时期。”周子华说,当时附近一带有很多宫毯作坊,仅五村就有20余家。他的父亲周振芳曾担任村办地毯厂厂长,1980年承包了厂子,把设备搬进家里,开了家庭作坊。

周子华从小就跟着父亲制作宫毯。中学毕业后,他拜宫毯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赵法成为师,刻苦学习这门手艺。学成归来,周子华接过家业。他和匠人们曾经把宫毯“铺”进了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国家大剧院等地。1999年,周子华把家庭作坊改成地毯厂,扩大了企业规模。2007年,改制成立地毯公司。

随着机织地毯的出现,手工制作宫毯受到很大影响。孙氏镇原有的几家宫毯厂纷纷倒闭,匠人大量流失,周子华咬牙坚持下来。如今,他的公司成为当地宫毯制作技艺最后的“保留”。在周子华的带动下,他的子女也成为宫毯匠人,走上传承之路。

精细编织 生活用品更是艺术品

“宫毯的原料是优质羊毛或者桑蚕丝。一张完整的宫毯要经过纺毛、染色、放大样稿、织作、平、洗、片、剪、整修等数十道工序手工制作完成。”周子华说,编织是决定宫毯成败的关键因素,也最耗时耗力。

在周子华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宫毯生产车间。空旷的车间只能听到匠人手指拉动绒线发出的“嘣嘣”声。在一架手工织毯机前,密密麻麻、从上至下排列的都是经线,匠人要通过不同颜色的纬线和八字扣的组合,构成复杂的图样,形成宫毯结构。

“1平方米的宫毯要编10万多个八字扣,一个熟练的匠人加班加点干10多天才能完成。时间久了,眼睛、手、颈部特别累,年龄越大越吃不消。”周子华说,“宫毯图案融绘画、刺绣、织锦、建筑装饰艺术于一体,经、纬线交错的布局呈现出一种环抱、对称和中心规整的美感。我喜欢这门手艺,每完成一件作品,都很有成就感。手工宫毯不仅是生活用品,更是艺术品。”

与时俱进 让非遗“活”起来

面对生存和传承这两个难题,周子华一方面保持传统宫毯样式,一方面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根据客户需求定制宫毯。“我正在恢复植物染色工艺,打造绿色环保的精品宫毯。”周子华介绍,“植物染色工序复杂、成本高,但染出来的绒线色泽柔和、鲜艳、色牢度高,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发展宫毯文化旅游,一直是周子华的梦想。2015年,他建立了华盛地毯艺术馆,2019年又建立了宫毯传习所,展示了他制作、收藏的宫毯及资料。游人可以免费参观,并体验宫毯织造过程。周子华还计划注册宫毯品牌,著书立作,把过去仅靠口口相传的织毯技法用文字完整记录下来。

看到越来越多的“非遗”传承人在网络平台展示“非遗”之美,周子华也赶起了“时髦”。“希望借助直播平台,让更多人看到宫毯的美。”周子华表示,他会坚持利用网络平台讲述宫毯织造的历史和故事,尽其所能传承发扬这门古老技艺。

文安县通过规划地毯纺织产业区,积极推动宫毯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目前,文安县从事地毯制作、原材料供应等相关企业90余家。

“匠人要尽一生、毕一事,不是抱残守缺,而是与时俱进。”周子华说,宫毯不仅是一门手艺,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他将努力让非遗焕发生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