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您的位置: 首页 >>社会民生 >> 查看内容
社会民生

我在大运河畔抖中幡

刘杰 2024-9-26 09:52 河北日报 62270 0

河北日报记者 苑立立

京杭大运河廊坊香河段,波光粼粼,风光旖旎。9月23日上午,运河沿岸的香河中心码头游客如织,一场非遗项目东沽港中幡火热上演。

40多岁的臧海明是表演者之一。记者在现场看到,约9米高、19公斤重的中幡,在臧海明的手掌、头顶等位置上下飞舞、交替腾挪,但始终幡不离身、竿不落地。伴随着欢快的锣鼓声,幡面彩绸迎风招展,场面十分壮观,观众掌声与喝彩声不断。

一位来自非洲毛里求斯的游客看后,不禁向臧海明现场“拜师学艺”,亲身体验非遗项目。在臧海明的指导下,非洲游客成功单手托起中幡。

臧海明是廊坊市安次区东沽港中幡第八代传承人,从事中幡表演、技艺传承已有30余年。“这是我第一次教非洲游客抖中幡,没想到效果这么好。”他说。

香河中心码头所属的北运河文化休闲走廊是第八届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重点观摩项目之一,游客在这里能坐游船、逛非遗市集,饱览运河之美。

说起大运河和中幡的关系,臧海明打开了话匣子。“中幡始于大运河,兴于大运河。”他告诉记者,据史料记载,中幡起源于隋唐时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臧海明介绍,中幡就是从运河传过来的。最早有张、刘两家船工在河中驶船,途中突遇大风,桅杆被刮倒。船工上前将桅杆扛起。待船修好后,旧的桅杆就顺手舞动,后一直演化发展至今。

出于对中幡的热爱,东沽港耍幡人推动技艺在不断传承中发展、创新,目前已形成成熟的表演动作100多个。“老虎大撅尾”“童子拜佛”等东沽港中幡表演中的精妙招式,令人拍掌叫绝。

记者漫步在香河中心码头,只见河北·景泰蓝制作技艺、京绣等上百个国内外非遗项目以及非遗表演,无一不展示着世界各地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臧海明看来,参加此次活动不仅可以看到国内外各种非遗项目,还能亲身感受文化的多样性。为向各地游客展示好中幡技艺,臧海明也是提前做足了功课。“中幡看着简单做着难,竿子特别沉,很难保持平衡。”他说,为精益技术,自己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和队友们每日勤加练习,从不松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