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您的位置: 首页 >>社会民生 >> 查看内容
社会民生

记忆中的沼气池

刘杰 2024-9-29 09:31 廊坊日报 28747 0

■胡树林

前些天,朋友在微信群里提到他种的黄瓜、茄子、西红柿等各种蔬菜,不用化肥用沼液,是绿色食品,味道好,专供京津大型超市。沼液,顾名思意是出自沼气池的液体,对此,我感到很好奇。记忆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煤凭票供应,属紧俏货,液化气农村几乎没有,即使有因手里没钱也烧不起。家家烧秸秆,而人们做饭时又希望卫生、方便,这种情况下,沼气被香河有关部门当成新能源开发大力推广。随着经济发展,煤、液化气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沼气池失去了存在的土壤,香河渐渐的没有了沼气池。难道朋友的村里还有?微信朋友才明白,他们村也没有沼气池。他所说的液,是厂家专门生产的桶装高效、高浓缩沼液,虽说产生原理与我想象的差不多,可产生过程差了十万八千里。

香河的第一座沼气池建于1974年,地点在前马房大队知识点(下乡知识青年居住生活的院子),是一座40立方米沼气池,主要用于知青点食堂做饭和照明。用沼气做饭都明白,可为何要用沼气来照明,年轻人一定会这么问。当时,村里虽早己通了电,可经常停电。停电时,乡村主要用煤油灯照明。沼气灯比煤油灯亮,于是,在知青点的知青宿舍沼气灯更受欢迎。

我是前马房人,至今,仍记得前马房知青点在村子最西头。香河第一个沼气池就在知青点院外,离知青点西墙约三四米,是个主体大部分在地下用砖砌成的地窖,窖底和侧面水泥抹光,窖内有管道通往伙房、宿舍,顶盖水泥现浇,盖上留一个正方形的入料口。把铡好的秸杆或是树叶放入其中,再加入大粪或是猪粪、牛粪等,最后再加入一定量的水,用一个水泥板封好入料口。上世纪七十年代乡村学校都设有劳动课,一般是一个星期半天劳动。记得有一次劳动课就是给这个沼气池装料。装料时老师和那个负责沼气池管理的知青就在旁边。知青告诉我们装料时不要离料口太近,千万不要在附近玩明火。不知沼气为何物的学生好奇,在装料的过程中总想趁老师和那个知青不注意时一探究竟。有几个同学曾偷偷扒在装料口往里看,只知道里面黑洞洞的,味道特难闻,知青发现了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千万不要扒洞口,掉进去,救都没法救。如今,有时从网上看到化粪池等呛死人的事,才明白为什么当时老师和知青对我们管得那么严。

随前马房知青点沼气池的建成使用,前马坊8个生产队的养猪场及合作医疗,县煤建公司、防疫站、县中队等24处也建起了沼气池。1976年,钳屯、安平、石虎辛庄等大队修建了48个二开口三合土沼气池。1977年,在香河县科委指导下,大型沼气池建设转入修建二合土小型户用沼气池。1985年5月,香河县开始按全国统一标准建造厕所、猪圈、沼气池相结合的混凝土沼气池,并在矬口、阎庄、谢屯、扁城等处建起沼气池30多个。1986年通过外出参观和技术培训,培养技术骨干10人,严把质量关,修复旧池与建设新池并举,共建沼气池25个。群众对此很满意:“过去做饭满屋烟,现在做饭拧开关,既卫生、又方便。”1990年以后,随着煤炭供应充裕,液化气的普及,香河沼气池建设逐渐停止。

今天,在香河说起沼气池,就是在最早建设、数量相对最多的前马房村,除了年纪大一点的人还留存一些记忆,由于村里的沼气池因种种原因早已被拆除的缘故,年轻人恐怕根本不知道村里还曾有过沼气池。沉思往事立残阳,当时只道是寻常。我时常想,当初的那些沼气池如能保留几个就好了,至少香河第一个沼气池、前马房知青点的那个应当保留下来,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沼气池,还承载着一段令人难忘的历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