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您的位置: 首页 >>社会民生 >> 查看内容
社会民生

刘长兰: “踢”出神采飞扬 “毽”行运动生活

刘杰 2021-9-1 08:29 廊坊日报 407958 0

摘要:  刘长兰在示范民族花键踢法。 本报记者 张甜歌 摄上下翻飞,灵动跳跃,缠身绕腿……平日清晨、傍晚,在廊坊的大街小巷、公园广场,看到三五成群的毽子手,有的一圈人围在一起踢大毽,有的四人为伍踢小毽,有的独自一 ...

刘长兰在示范民族花键踢法。 本报记者 张甜歌 摄

上下翻飞,灵动跳跃,缠身绕腿……平日清晨、傍晚,在廊坊的大街小巷、公园广场,看到三五成群的毽子手,有的一圈人围在一起踢大毽,有的四人为伍踢小毽,有的独自一人练花毽……刘长兰就是其中的一员,她活动在市区时代广场的树荫下,是市级非遗项目民族花毽第五代传承人。

刘长兰跟随“天津花毽四大名腿”之一齐贵明学习民族花毽已有16年,学习之初,她挤出时间勤奋练习;成为传承人后,她全身心投入技艺传承。小小的花毽到她脚上跃动起来,便有了生命。

拜高手为师

民族花毽是一项集全民健身、艺术欣赏于一身的传统民族体育项目,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六朝、隋、唐,发展提高于明清,清末达到鼎盛。花毽玩法多样、易学易练、器材简单、不易受伤,经常进行这项活动,可活动筋骨。

学习踢毽子之初,刘长兰是为了带女儿进行体育锻炼,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女儿没有太大兴趣,自己却爱上了踢毽子。“我最开始是踢大毽,一群人围在一起,你一脚我一脚地踢,训练强度不大,技艺要求也不是很高,后来毽友看我踢得不错,建议我去学习民族花毽。”刘长兰说,2005年,她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定居廊坊的齐贵明,开始学习民族花毽。

刘长兰不学则已,学就要学个明白。见齐贵明之前,她查阅了民族花毽的有关知识,与师父聊起来头头是道。“唐《佛陀禅师传》中记载:河南嵩山少林寺祖师跋陀一次到洛阳去,途中遇到12岁的惠光在天街井栏上反踢毽子,连续踢了500次,围观群众赞叹不已。跋陀便将惠光收为弟子。宋朝高承在《事物记源》一书中对踢毽子有较详细的记载:‘今时小儿以铅锡为钱,装以鸡羽,呼为毽子,三四成群走踢,有里外廉、拖抢、耸膝、突肚、佛顶珠等各色。’”刘长兰介绍,明、清时期踢毽子发展成数人同踢的技巧运动,有了正式的踢毽比赛,不少民间艺人就爱画少儿踢毽子的场面。清末踢毽子达到鼎盛时期,人们把踢毽子和书画、下棋、放风筝、唱二黄等并提,以会踢毽子为荣。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全国涌现出一批踢毽子能手,踢毽子技术在普及的基础上也得到了提高。

“一个毽儿,踢两半儿,打花鼓,绕花线儿,里踢外拐,八仙过海,九十九,一百……”自此,齐贵明以口传身授的方式教授刘长兰花毽技艺。

被定为传承人

初见刘长兰,一身干净利索的运动装,透露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第一代传承人李华堂学习踢毽子时,每天完成课业后跑到庙里学,回来还要教毽友踢;第二代传承人段振亭70岁高龄时,还能一口气踢32个连环跺毽;第三代传承人刘焕铭参加首届农民运动会;第四代传承人齐贵明经常受天津、北京、山西等地邀请,策划、组织花毽比赛。我能成为齐贵明的徒弟,不认真学习,说不过去。”刘长兰笑着说。

刘长兰早先是一名珠宝营业员,她工作之余练脚功、腿功,努力寻找踢毽子的技巧。有时,同事见她练得入迷,便让她给大家表演一段花式踢毽。“民族花毽以盘踢为基础,有抹、砸、蹁、落、蹦、蹲、拐、抄八项基本脚法,每种脚法还有八种花样称八八六十四式,如‘苏秦背剑’‘二郎担山’‘跨虎登山’‘怀中抱月’等,姿势优美,强身健体。”提到表演,刘长兰拿起手边的毽子踢起来,毽子忽而高、忽而低、忽而在前、忽而在后,不管毽子落在哪,她都能准确地接住。

刘长兰踢毽子的水平日益提高,各式花样转换灵活自如。当被问及踢毽子的诀窍时,刘长兰说只有勤练,才能熟练。2010年,刘长兰在师父的帮助下组建民族花毽表演队。她每天早晨带领队员们在市区各大公园、广场练习踢毽子,讲解发力点和动作要领,提高队伍的整体水平,参加京津冀等多地文化部门举办的活动。2018年,师父齐贵明想申请民族花毽非遗项目,要在众多弟子中选出一名传承人,他思索再三,询问刘长兰是否愿意将民族花毽技艺传承下去。刘长兰说,成为民族花毽传承人,是一份责任。

推广民族花毽

民族花毽对场地要求很低,只需一小块比较平坦的空地,五六平方米、三四平方米均可,甚至一平方米或站在板凳上,也能踢上几十下。踢毽子可一人踢、双人踢,三人以上叫集体踢。集体踢时按顺时针方向一人一脚,有时做同一动作,有时人不动毽转,有时人转毽不转。“为了不使毽子落地,踢毽子的人要相互合作,紧密配合,上家踢下家接,上家要让下家接得舒服,把方便留给别人,困难留给自己。踢毽子需要一定的技艺,还培养踢毽人克服困难、团结协作的精神。”刘长兰介绍,民族花毽不受场地、人数、性别和年龄的限制,比赛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比次数、比连踢的时间,还可以比踢的花样,既锻炼身体,又具有观赏性,目前廊坊民族花毽表演队有40余人。

退休后的刘长兰将精力都用在推广民族花毽运动上。廊坊民族花毽表演队的队员除集体训练外,大家还经常自发地到各小区、小公园练习、推广,每年有一批批来自天津、北京的花毽爱好者来找刘长兰切磋技艺。刘长兰说,民族花毽是一项老少皆宜的体育运动,疫情过后,我们会走进校园,让更多的孩子们了解民族花毽运动,爱上民族花毽运动。

“花毽的高度在12公分左右,多用火鸡毛或雕翎做毽身,铜片做毽底。踢起毽子来,两个铜片哒哒的响声,清脆悦耳。”疫情期间,刘长兰就在家里录制视频,通过网络学习交流。

在刘长兰眼里,花毽不是一种单纯的健身运动,它是融健身、休闲娱乐、艺术于一体的毽文化。“人们不断地赋予民族花毽运动新的活力和文化内涵,使踢毽子运动从健身发展到艺术,形成毽文化而流传至今。”刘长兰表示,廊坊的民族花毽运动呈现出很好的发展势头,自己会努力借助各种赛事以及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喜欢,大家一起“毽”行运动生活。
返回顶部